为更好推进课程思政工作,2023年11月22日下午由教师发展中心、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主办,蔡兴彤和张宪功两位老师发起的“历史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课程思政沙龙在思源楼303会议室举行。
蔡兴彤老师首先介绍了今年7月9日至12日在延安大学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的行程安排与学习内容,并对过去与现在延安城市发展做了对比性的评述。结合旅途见闻和相关学习,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发展,体现了党的两个优良作风,一是坚持原则下的灵活策略,正如毛泽东所言延安是“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员干部脚踏实地,走向农村,走遍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把革命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做到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心中,取得伟大的成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二是,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不是简单粗暴的苦干和蛮干。艰苦奋斗就是在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真抓实干。在进行大量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359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在艰苦的开荒过程中,359旅的将士们亦经常向当地农民请教。南方的战士观察南泥湾条件适宜种植水稻,特把南方稻种小批量试种,成功之后,才大规模普及。直至今日,南泥湾仍在种植水稻,是延安地区大米的重要产区。
除了两个优良作风之外,党在延安时期始终执行了重视教育的正确政策。延安十多年中所建立的各级各类学校即是明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下知识的种子,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延安建设所取得的最大成绩。这些学校从延安走向全国,遍布四方,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蔡兴彤老师以白求恩大夫去世经过举例,强调要与自身学科知识有效结合,其次要扩展知识面,为课程思政提供知识储备,再者要走出去,实地考察,才能有亲身体会,才能对比发现在党的领导下,祖国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绩。
蔡兴彤博士主讲
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