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通辽市科技定向委托专项“西辽河文明研究”成果鉴定会在通辽万悦碧桂园酒店成功举行。本次成果鉴定会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市科技局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承办。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恒山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边疆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赤峰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通辽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社科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我校社会科学处、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蒙古学学院相关负责人和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田明主持。
会上,杨恒山代表学校向大会致辞。他表示,内蒙古民族大学于2023年成立的西辽河文化研究院是自治区第一家从事西辽河文明探源工程的机构。学校通过整合多门学科知识、涵盖百家文化内涵,与校外机构加强合作,深入基层领域研究,最终完成了本次西辽河文明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大力支持西辽河文明研究,加大宣传推广,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希望与会专家广泛交流,共谋发展,推动我校一流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致辞中祝贺西辽河文明研究课题在3年努力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专家评议环节由项目成果鉴定组组长、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张久和研究员主持。鉴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彭丰文、赤峰学院副校长孙永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吕文利、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曦分别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议。
该项目研究成果包括专著2部,文献(科尔沁史诗)整理研究2部,研究报告4部,研究成果近200万字。鉴定小组成员一致认为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丰富,完成了任务书所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鉴定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西辽河文明研究”成果通过鉴定。
会议讨论与总结发言环节由我校社会科学处处长秋喜主持。与会专家、课题组成员、通辽市各职能部门围绕西辽河文明所取得的成果开展了研讨。一致认为,该系列成果的推出,为西辽河文明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表示将继续加强推广宣传,充分打造通辽文化品牌。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恒山致辞
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