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历史教学也被人工智能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以及智能辅助教学等,这些都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等。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历史教学领域的应用,学生们也对人工智能这个“助教”产生了怀疑:“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真的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吗?人工智能没有缺点吗?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传统的人工教学?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成为一个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吗”。为此,我院2024级历史学卓越班的学生在王德朋教授带领下就“人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东北地方史》为例”展开了讨论。
本次研讨,同学们事先经过10余天的精心准备。他们使用豆包、kimi、DeepSeek等多种人工智能工具,以《东北地方史》为例,围绕人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生成各自的论文,并反复比较不同人工智能工具的优劣,初步熟悉了如何合理运用这些工具。经过热烈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工具有助于推动史料数字化与教学方式创新,促进教育智能化转型,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不能进行人文背景下的思考和交流。培养自己的历史学思维方式和过硬的历史教学本领仍然是四年本科生活的核心任务。
杨越:《以承德和红山文化为关键词,探讨人工智能模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东北地方史中承德红山文化为例,对比不同AI软件解答,分析同一软件对不同问题的回应,探讨AI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劣。
王雨娜:《 积石冢与女神庙:红山文化祭祀体系的权力建构与早期国家雏形》,讨论AI在历史教学的应用分析并修改AI生成论文,评述其优缺点,指出AI对历史教学有帮助,但无法取代教师工作。
靳文茜:《人工智能对历史教学的影响》,通过对比三个AI模型关于同一个历史问题的回答,总结出在历史领域的作用,进而预测对未来历史教学的影响。
杜忻潼:《AI在探究红山文化教学的应用》,经过AI分析得出结论:AI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助力红山文化教学,但缺失人文内核,适于辅助研究,学术论文需谨慎应用。
王乐园:《探讨人工智能模型在东北地方史中东铁路事件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与挑战》,讲解内容涉文献处理、数据及场景应用,分析具体事例并谈AI优缺点。
杜芳雨:《人工智能模型与东北抗联历史体验》,使用VR、AR等技术增强东北抗联历史体验、情感共鸣和个性化学习,并分析使用AI将会面临的挑战。人工智能融入历史教学可加速产业应用与社会认知升级,推动史料数字化与教学方式创新,促进教育智能化转型。
白如雪:《人工智能在东北地方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传统教学困境,介绍AI助力东北地方史教学的方式及几大AI模型的优点。
赵一奇:《人工智能赋能东北地方史教学:以沈阳故宫为例》,探讨AI应用在沈阳故宫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运用VR/AR沉浸式教学等方式,助力学生核心能力与素养提升,并分析实施挑战及应对策略。
魏子笑:《AI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东北地方史少数民族关系发展为例》,随着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应用于历史教学是必然趋势,但它只是知识学习的辅助,无法取代人类教学。
马湘然:《人工智能在东北地方史教学中的技术路径与实践范式》,分析AI软件在不同指令下生成的文本,阐述人工智能用于历史教学的优缺点,总结AI技术需合理应用于历史教学。
张家怡:《人工智能赋能东北地方史教学研究与AI生成技术》,通过脑图大纲,延伸对比,利弊分析,指令修改等部分讨论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参与度,推动历史教育智能化转型。
最后经过热烈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工具有助于推动史料数字化与教学方式创新,促进教育智能化转型,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不能进行人文背景下的思考和交流。培养自己的历史学思维方式和过硬的历史教学本领仍然是四年本科生活的核心任务。本次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与讨论有助于学生们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和知识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未来学习指明方向。